我們從小見到長輩們杯中的幹邑都離不開四大品牌:拿破侖(Courvoisier), 軒尼詩(Hennessy),馬爹利( Martell) 和人頭馬(Remy Martin) ,在耳染目濡下幹邑好像已再沒有其他選擇,或許你應聽聽網站Cognac Expert 創辦人 Max Von Olfers 的說法:「如果你選擇四大牌子,他們只想消費者有重覆相同的品嘗體驗,要做到每次都是同一味道、酒體、酒色的幹邑,只能透過混調,添加劑和色素才能維持品牌的一貫風格。」幹邑被視為傳統的老派烈酒,甚至被上了年紀人仕的專利,其實不然,年輕的消費者正在為死氣沉沉的烈酒巿場打開新局面,幹邑和其他烈酒如威士忌、琴酒、龍舌蘭酒、朗姆酒一樣,在巿場上演變進化,今天更多小的幹邑生產商正在冒起,他們不受傳統束縛,紛紛在栽種上加入有機耕作和可持續性的概念,甚至跟大品牌反其道而行,強調差異性,選用不同混調配方或更重視年份上的差異,運用不同的橡木桶陳熟幹邑,試驗出不同的效果,甚至採用更多白玉霓(Ugni Blanc)以外的葡萄如白福爾(Folle Blanche) 和鴿籠白(Colombard)等等…
幹邑就如我們熟悉的香檳新浪潮(小香檳農) — 「小生產商作出大改變 」小酒農和小家族不甘心只做大牌的原料供應商,紛紛轉型創造屬於自己的酒,就如Maison Painturaud Frères 經历了四代人的打並,由昔日Remy Martin的原料供應商逐步轉型釀造自家的酒,如想有幹邑的新體驗,微信我就能做到!
让爱分享每个角落~
酒逢知己,一起讨论吧!